3月22日,應急管理部干部大會在京召開。中央組織部有關負責人宣布了中央關于應急管理部領導班子任命的決定。應急管理部黨組書記黃明,部長、黨組副書記王玉普出席會議并講話。應急管理部黨組副書記付建華,黨組成員孫華山、鄭國光、黃玉治、葉建春、尚勇、艾俊濤、王浩水出席會議。
黃明
目前已經公布的改革后的部委中,搭配“雙正部”的有:應急管理部——黨組書記黃明、部長王玉普,司法部——部長傅政華、黨組書記袁曙宏,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張茅,黨組書記畢井泉。
國家海關總署則從“雙正部”變為“單正部”,倪岳峰正式出任海關總署署長、黨組書記。2017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倪岳峰調任海關總署黨組書記、副署長,原署長、黨組書記于廣洲調整為署長、黨組成員。今年3月,于廣洲當選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此前,國務院比較著名的“雙正部”部門是交通運輸部——黨組書記楊傳堂、部長李小鵬。3月14日,楊傳堂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晉升副國級。
我們發現,新成立的應急管理部領導班子構成比較多元,10位領導分別來自5個不同的部門,并有3位正部級:
1人來自公安部:黨組書記黃明為公安部原黨委副書記、副部長(正部長級);
6人來自原國家安監總局:
部長王玉普為原安監總局局長、黨組書記,
黨組副書記付建華為原安監總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
孫華山、黃玉治為原安監總局副局長,孫華山兼任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主任,黃玉治兼任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
艾俊濤原為中紀委駐安監總局紀檢組組長,
王浩水為原安監總局總工程師;
王玉普
1人來自中國地震局,鄭國光原任中國地震局局長;
1人來自水利部,葉建春原為水利部副部長、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委員;
1人來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尚勇為原食藥監總局副局長(正部長級)。
在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中,應急管理部一共整合了來自13個部門的全部或部分職責,是數量最多的。這13個部門為: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國務院辦公廳、公安部、民政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中國地震局、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國家減災委員會、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
此外,中國地震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也由應急管理部管理。公安消防部隊、武警森林部隊轉制后,與安全生產等應急救援隊伍一并作為綜合性常備應急骨干力量,由應急管理部管理。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
批準設立應急管理部。
對此
專家學者有著怎樣的理解?
又有怎樣的思考?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原院長、研究員
劉鐵民
1.組建應急管理部是實現我國在公共安全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步驟,這將對我國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工作產生深遠的影響。
2.這既符合國際上先進的應急管理理念與通行做法,也非常符合我國應急管理工作實際。
3.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如重大、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含事件)時有發生。這些事故往往具有公共安全事件的特征:與生產經營活動有一定的關系,其所造成的破壞強度、波及范圍、傷害的主要對象與普通的事故并不相同,涉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安全和健康。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采用系統性、結構性的辦法,才能彌補我們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結構缺陷,才能防范這些結構性風險。
4.這對解決我國在安全生產乃至整個公共安全領域存在的重大問題,尤其是遏制重大、特別重大事故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政法大學公共事業管理系主任、教授
詹承豫
應急管理部的組建是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一個里程碑,必將對我國應急管理工作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在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應急管理部在新時代將會進一步提升我國應急管理能力,推動我國應急管理工作更上一個新臺階。
應急管理部組建
將會為我國加強應急管理工作帶來
諸多優勢
一、提升應急管理工作專業化水平
應急管理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秉持的是管理上專業分工的基本原則,定位也是應急管理專業部門,雖然其顯著特色是跨災種,但專業化能力提升將是其未來的核心優勢和工作主線。應急管理部的組建可以有效提升應急管理工作流程、模式和方法的專業化程度,提升應急管理人員和應急救援隊伍專業化水平,彰顯應急管理機制專業化特色。以應急救援隊伍為例,在應急管理部的統籌管理下,不僅可以整合優化分散在各部門的應急救援隊伍,還可以完成“一專多能”的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建設規劃,甚至進一步打造“全災種”式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實現應急救援能力的專業化和綜合化雙重內涵式升級。
二、增強應急管理工作的跨災種綜合治理能力
整合了多個災種應急管理職能的專業化應急部門,將不同災種應急管理工作的跨部門協調,轉變為部門內協調合作,有效避免原有跨部門可能存在的協調障礙。在應急處置與救援環節,應急管理部也會在有效整合各類應急救援力量,明確現場應急指揮和應急救援權限和流程,尤其是針對在巨型災害、跨災種災害或者次生衍生災害等應急救援過程中,極大提升應急救援和綜合治理能力。
三、提升應急管理工作的全流程治理效率
應急管理工作包含了從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恢復與重建等多個環節,應急管理部的組建可以實現對應急管理工作的全流程覆蓋,有效提高應急管理效率。比如在信息發布和公共溝通環節,在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領域,應急管理部可以避免信息發布的多頭無序,盡快形成和建立全災種災情報告系統和統一發布平臺,以便于及時、準確、權威地進行信息發布和公共溝通。
在看到優勢的同時
我們也不能忽視
當前我國應急管理工作仍然面臨的
挑戰
一、如何實現多部門跨災種的應急管理職能有機整合
應急管理部的組建,將安全監管、國務院應急辦、公安消防、民政救災、地質災害、水旱災害、草原防火、森林防火、地震、防汛抗旱等職能整合。這些職能整合過程中,有的職能比如安全生產、公安消防等已形成了較為成熟應急管理模式和流程;有的職能是針對較為特殊的災害類型,比如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等往往具備較強季節性和地域性特點,需要在特殊時間或特定區域進行針對性的預防和應急工作,所以將這些職能進行有機融合,尤其是在人員、隊伍和流程等方面進行深度融合是首先要面臨的挑戰。
二、不同類型災害如何進行有效的風險治理
風險治理理念和關口前移策略已經是當前應急管理工作逐步形成的共識,應急管理部如何在針對不同類型災害進行預防準備、風險評估、監測預警、風險溝通等風險治理工作將面臨挑戰。因為對每一類災害的風險管理都是非常專業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員及科技的支撐,比如氣象部門、水利部門、國土部門等部門的協同,所以如果想要將風險治理的理念落實,仍需要與以上部門進行無縫的跨部門協調才能完成。
應急管理部的組建
給我國應急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起點
當前可以從以下兩方面
進一步加強應急管理工作
一、在深化“一專多能”基礎上,逐步建立“全災種”應急救援隊伍
快速有效推進應急救援隊伍的整合,是應急管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那么該如何進行應急救援隊伍的有機整合?仍然沿用原有單災種應急救援隊伍的模式顯然不符合應急管理部組建的初衷,“全災種”應急救援隊伍的建立又需要相當長時間進行訓練和整合。所以在深化“一專多能”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全災種”應急救援隊伍或許是一個較為恰當的選擇。首先將原有分散在不同部門的應急救援隊伍進行整編,以公安消防隊伍為主體和模板,統一按照“一專多能”的要求進行規范化訓練和能力培養。同時在部分基礎較好的區域進行“全災種”的全能型應急救援隊伍試點,探索相應的能力要求、培養方案和訓練模式,為后續由“一專多能”過渡到“全災種”救援隊伍摸索經驗和提供樣板。另外還要對原有兼職救援隊伍和志愿者隊伍進行整合,逐步建立“全災種”的專職、兼職和志愿者有機協同的立體應急救援隊伍體系。
二、加強公共溝通職能,統籌災情報告和公共溝通事宜
毫無疑問,應急管理部將從專業化層面提升我國應急管理工作水平,而突發事件的信息發布和公共溝通工作是當前應急管理工作中的一個痛點和難點。加強公共溝通職能,統籌災情報告和信息發布工作,深化原有的宣傳教育職能,為風險信息提供統一的發布平臺,進一步強化風險溝通和風險治理能力。同時充分應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增強風險預警和風險溝通的及時性、有效性和權威性,全方位提升風險治理能力。
中南大學安全理論創新與促進研究中心
吳超
(1)從應急能力方面看:
組建應急管理部,無疑會加強我國處置重大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和效果。安全是一個復雜巨系統問題,特別是類似地震、水災、流行病、重大火災爆炸、特大交通事故、大規??忠u等,沒有強有力的集權機構的指揮和系統處置,是很難在極短時間內達到相對較佳效果的。正由于此,國家安監總局成立以后,又設立了一個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已達到多部門協同解決復雜安全問題的目的。其實,即使是生產安全問題,也一直就不是孤立的系統,有關生產安全問題一直就關聯著方方面面。組建應急管理部,在某種意義上類似于將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實體化,使處置重大安全問題更加適應安全科學規律。還有,過去我們在應急管理的存在問題:如預防意識薄弱、預警和監控系統不完善、應急協同聯動機制不健全、社會參與機制不健全等,以后將會得到進一步完善。
(2)從宏觀安全管理業務主體看:
以前國家安監總局一直有意介入企業公司和組織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并寄希望以此能提高全國的安全生產狀況。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安監總局領導約談企業領導”,實際上,這種行為的安全運行效果幾乎是無效的,因為本來是一個宏觀安全監管的機構,卻去行使微觀安全管理的職能,這不符合基本的組織行為安全規律,何況即使安監總局局長不做別的,專門約談企業老總,一年也談不上多少個企業領導。對于企業公司組織的微觀安全管理,實施主體責任制才是最為關鍵的。因此,組建應急管理部,并不是要削弱企業公司組織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而是更需要發揮微觀層面安全管理的主體責任制機能。
(3)從應急功能上看:
重特大災難往往需要多部門協同,如果將“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的職責,國務院辦公廳的應急管理職責,公安部的消防管理職責,民政部的救災職責,國土資源部的地質災害防治、水利部的水旱災害防治、農業部的草原防火、國家林業局的森林防火相關職責,中國地震局的震災應急救援職責以及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國家減災委員會、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的職責整合”,顯然這是符合應急管理科學所需要的。因而,組建應急管理部,“可為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風險,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整合優化應急力量和資源,推動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等”,發揮更大的國家功能作用。
(4)從資源上看:
重特大災難往往需要大量的各種各樣資源的支持,不僅是應急儲備資源,還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等的支持。這是需要集中整個國家甚至國際上的力量才能做好的,組建應急管理部,相信在應急資源儲備和調度及各方力量的共享上,將比以前任何一個機構的力量和功能更大。其實,從過去一段時間國家安監總局的科技工作看,在某種程度上也有這樣的意圖,希望利用全社會的安全資源來加強生產安全工作,比如,接助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重點實驗室和研發機構的設備設施服務安全生產工作等,但效果畢竟有限。
(5)從簡政放權方面看:
安全管理可分為宏觀安全管理和微觀安全管理,以個人的理解,安全管理也應該包括應急管理,應急管理也可分為宏觀應急管理和微觀應急管理。搞好微觀的安全管理和微觀應急管理,這是量大面廣的日常事務,這個層面的工作需要發揮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公司組織的主體責任制,要靠所有的人來參與才能最好的事,是國家高層職能部門做不好的事。成立應急管理部,基層的安全人和所有的人,不必要擔心我們的安全責任不被重視了和基層安全工作被削弱了,更不能有放松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念頭。組建應急管理部,國家高層職能部門的功能將能更好用在其該用的重要環節上,或比喻為“好鋼用在刀刃上”。
(6)從應急的內涵和外延看:
應急并不意味著只是為了“應急”,應急管理也包含著預防為主的理念,為了做好應急,也一定需要實施安全預防為主。組建應急管理部,只是國家的高層安全管理部門以突發重大事件的“應急”為抓手或切入點,并由此帶動整個國家的安全工作。因此,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安全是每一個人的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安全教育從出生就開始、安全教育是終身教育等基本公理是不會改變的,企業公司組織的各項安全工作還是要堅持不懈,甚至更加需要加強和提高自覺性。
(7)從安全實踐情況看:
要做好應急管理,減輕應急的壓力,關鍵還是做好日常安全事物,把安全融入到各項工作之中并切實做到位。這是多年來的實踐所證明的事實和規律。因此,基層工作者切不能以為國家組建應急管理部,下面各基層和個人也跟著只重視應急,而且是狹義理解的應急,而不管預防為主和提升安全感等最重要的安全工作了。特別是基層安全管理組織,更不能有狹義應急的歪念頭出現和影響正常的安全業務管理工作。
(8)從社會發展看:
進入21世紀,隨著全球人口不斷膨脹,地區發展更加不平衡,人類貧富差距矛盾加??;自然環境不斷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科技不斷創新和發展,人造工程不斷復雜化和巨型化,信息爆炸和網絡傳播技術飛速發展;系統越來越趨于復雜化,巨型城市引來了巨災的可能,等等。傳統的事故預防工作需要有所轉變,突發重大災難的應急的確日漸重要。因此,組建應急管理部也是符合社會發展的。
(9)從國際化層面看:
組建應急管理部,也是符合國際社會的需要,與國際接軌的。這方面就不加以細述。
總的說來,組建應急管理部對整個國家的安全是有利的,我們要對其內涵有科學系統的理解。
來源:長安街知事、中國安全生產報、安全新論